生活委员 发表于 2018-6-7 00:54

2018“田林壮族三月三·吼敢节”剪影


  吼敢”,壮话大意为跨过栏杆进入村子。很久以前,壮族居住的村子各设栏杆自保平安,结果是年轻人成婚困难。后来胆大的年轻人偷跨栏杆谈情说爱,对歌抒怀,逐步形成了一年一度的“风流节”(壮语“吼敢”)。“吼敢”作为民族歌曲、民间音乐和民间戏剧的有力推手,成为壮民族文化的一个代名词。
  田林县是第二次鸦片战争“马神甫事件”的发生地,位于滇黔桂三省区结合部,是广西面积最大的县,人口25.58万,以壮族为主,多种民族聚居。该县境内山川秀丽,景色优美,群山流水间村落绵延,渔舟晚唱,炊烟袅袅,如诗如画。在这块神奇美丽的土地上,勤劳智慧的各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。
  田林文化以北路壮剧最具代表性。由于广西壮话分北路、南路两个分支,所以壮剧也分北路壮剧和南路壮剧两个类型。北路壮剧原叫“土戏”,是壮族人民创造的独特戏剧形式,有独特的唱腔(“吼敢”演化而来)和表演程式,发源于该县旧州镇那渡村,是操北路壮话的地方戏曲,是群众推崇的文化品牌。
  北路壮剧具有浓烈的民俗韵味,多采用“乖呀咧”唱腔,且每句唱词都用它来开头和收尾,这是其它剧种所不具有的,也体现了自身的民族自信。其中,以《西林教案》、《一双布鞋》、《九品官办宴》等为主要剧目的现代剧,在艺术上更是叠彩纷呈,分别在各类比赛中荣获多种奖励。
  “吼敢”和北路壮剧联系千丝万缕。“民间土戏”的后面,是美轮美奂的壮族民歌和音乐。在广西,壮族人人能歌善舞,除平时以唱歌自娱自乐之外,还有固定的“歌圩”(“吼敢”)。壮族的民歌中最具特色的是山歌,一般有独唱、重唱、对唱以及合唱这几种形式。刘三姐的山歌曾经唱红了大江南北,妇孺皆喜,而田林壮族山歌属原生态壮族山歌,未经大家雕刻,但也质朴自然,清新流畅,深情委婉,透露出勤劳勇敢、热情好客的民族禀赋。如《迎宾歌》、《送客歌》、《敬酒歌》等,就是由山歌演化而来的民族歌曲,大场面、小场面必不可少,成为壮家音乐的点睛之笔。田林壮族音乐主要靠马骨胡、葫芦胡以及小三弦、月琴等演奏,不仅为民歌、 歌舞、 歌剧、 壮剧伴奏, 而且有许多独奏曲与合奏曲,是一个综合多元体。
  此外,汉族的山歌、唢呐、哭嫁歌,苗族、彝族的婚嫁习俗,壮族的春牛舞、花扇舞、八仙贺寿舞,瑶族的盘王舞、铜鼓舞等,她们相互借鉴,各显特色,共同构成了田林独特的文化景观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2018“田林壮族三月三·吼敢节”剪影